作者一辉在左边。
这是《》的第三期。
分享嘉宾:一辉,就读于新加坡维多利亚初级学院。 她的科幻作文《脑机接口的应用和潜在的社会影响》获得了由AI Singapore举办的“阅读未来”科幻作文比赛高中组一等奖。 大赛评委包括国大南洋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系主任、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传播系教授和历史系教授。
怡慧是我2017年6月的学生,当时她还在上高一,是车间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她在新加坡精读英语两年,写作水平、语法意识和控制、词汇丰富性和灵活性、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明显优于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Justin:你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很多机会使用英语吗?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英语? 你将如何使用英语?
Yihui:我现在在新加坡读书,成绩相当于国内高三。 每天的上课、学习、与同学的交流都是全英文的。 因为新加坡环境特殊,华人很多,所以使用华语的机会还是挺多的。 但是因为我的专业是文科,日常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很多学英语,要求比较高,所以对我来说,主要是英语环境。 一般来说,英语多用于学术和思考,汉语主要用于日常会话。
对我来说,英语思考就是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自由地用英语思考,而不需要使用中文词汇等等。 中文思维和英文思维的差距可能是英文思维更严谨。 一个原因是我在全英文环境下接受了初中和高中教育,另一个原因是新加坡的教育非常注重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觉得虽然我现在的思维水平不是很高,我还是要有逻辑的。 在性和深度上,比我在国内的水平要高很多。 所以我的英语思维比我的中文思维更严谨。 另外,在与精通中英双语的人交流后,感觉语言的性质也会影响思维。 例如,中文没有英文那么多的词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因此,汉语在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往往会结合一些比较常用的词,而英语则有一个很特殊的词来表达。 所以我个人觉得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中文表达不如英文方便,也更难做到准确。 这只是我的个人感觉,我没有具体研究过,所以让我们看看你的想法:)
贾斯汀:你学英语多久了? 你是怎么开始学习的?
Yihui:我15岁之前在中国读书,其实我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 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但是小学的要求很低,就是一些普通的日常对话,比如“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之类的。 但是从四年级开始,我就请来了当地一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教我《新概念》第一卷。 我认为这很有帮助。 上课的具体内容我不太记得了,主要是研究课文,讲语法,背单词。 虽然教学形式不是很创新,但是和老师的关系很好,所以学习的过程还是蛮有趣的。 进入初中后,课堂英语的难度其实很低。 一般来说,150分和135分以上的人一般都可以考。但是我初二参加了英语奥林匹克,所以接受了一些挑战自学英语需要多久,发现自己挺喜欢学奥地利语的过程英语。 经过一轮选拔,他成为了最后20名参赛者之一,但最终的比赛结果却不是很理想。 尽管如此,我认为通过这些培训帮助我找到了对这门语言的兴趣。
贾斯汀:你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你为什么想学好英语?
Yihui:主要是来到新加坡之后,我才真正开始学英语。 这里的语言要求其实挺高的。 比如去新加坡之前,我做了一些雅思和托福的练习。 比起这里说是小学五年级的一些英语题,感觉新加坡的试卷无论是词汇量还是题型难度都比较有挑战性。 正式去新加坡上学后,英语屡屡挂科,非常沮丧。 因为学长学姐几乎都拿到了O Level(新加坡中考)的A或B自学英语需要多久,两年内英语从不及格到优秀的压力非常大。 尤其是在考试前,我每周能写好几篇300字的作文,让老师批改。
另一个动机是英国文学。 因为一直对文学感兴趣,听说有选修课,所以很希望能借此机会学习外语文学。 学校其实不太信任我的能力,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给了我尝试的机会。 因为学校的课程安排,不能上课,只能找文学老师每周补课(其实老师一个多小时就把课的内容给了我),所以就这样了几乎是自学。 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加上向学校证明自己的压力,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各种小说、散文或文学理论书籍,积累词汇,练习写作。 另外,老师每周的一对一辅导,其实给了我很多提问和批改作文的机会。 老师也很热情耐心,给我推荐书籍,帮我修改语法英语培训,表达等等,非常受用。
Justin:请谈谈你是如何突破听、说、读、写四个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的。
一辉:我们来说说写作吧。 刚来新加坡的时候,我试着背单词,甚至背一些段落,但感觉收效甚微。 虽然当时我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词汇的积累自学英语需要多久,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所以觉得帮助不大。
我认为对我最有帮助的是多看报纸。 个人觉得报刊上的词汇比较常见,比文学作品对初学者的语言积累更有用。 之前做了很多剪报,用荧光笔把自己觉得有趣有用的词画出来,然后经常复习。 另一种方法应该是多写作文,然后给老师批改。 刚开始的时候,作文可能满是语法错误自学英语需要多久,但慢慢地新加坡英语作文比赛冠军是如何学好英语的?,会越来越少。 我什至觉得写作训练的量对我当时来说很重要。 通过大量的写作,我会越来越了解单词和表达方式。 但我觉得量重于质的前提是要有比较多的词汇/词组积累(虽然不一定熟悉,但至少有印象),写作时可以用到; 另外,一定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会有可写的东西。
最近感触最深的是口语。 上初中的时候,口语一直没有提高。 现在想是因为中文学校的中文氛围太浓了,大家都不太会说英语。 当时的圈子还比较局限于来新加坡的华人,所以主要输出也只是写作。 但是到了高中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学生的种族分布不会像华校那样单调,非华裔很多。 比如我们班有印度人、印尼人、菲律宾人、马来西亚人、韩国人,还有各个国家的混血儿。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被迫用英语交流,听和说的英语比初中时多了很多。 其次,文科班的大家英语水平都非常高,所以他们平时说的英语也没有那么“Singlish”(新加坡化英语,融合了很多华语、闽南语和马来语)。 所以每天和同学聊天、发信息等用英语机会就多了很多。 事实上,我并没有真正去训练口语,而且我每天说话的时候越来越流利。
贾斯汀:你什么时候去新加坡的? 去之前和去之后英语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你什么时候觉得你的英语有了最大的质的飞跃?
Yihui:我15岁来到新加坡,初中毕业。 学习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频率和量都增加了好几倍。 到了初中,主要是基础的积累。 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的阶段是中考前大量的写作练习。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我觉得整体水平的飞跃是在高中,因为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所以语言越来越自然,英语作为外语的陌生感几乎没有了. 其实感觉自己的水平突然飞跃的时间并没有确切的时间,主要是慢慢的,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本地的差不多了,看的时候不会卡顿,不会走神; 时间让你思考如何表达,很短的时间内你只能用英语思考提纲、论点、论据等。 我想是一年多的文科学习让我的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了。
贾斯汀:你认为语法有多重要? 你是怎么学的? 你系统地学习过吗?
Yihui:我的语法主要是在国内系统学的,主要是跟老师上课,没什么特别的。 不过我当时学的比较认真,应该算是打基础了。
新加坡没有系统地教授语法,但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还是有语法要求的。 一些基本的语法问题非常棘手学英语,例如主谓一致、时态、介词。 这些话说起来基本,但要完全避免还是很难的。 要尽量减少乱写乱说的基本错误,还需要更多的练习。 我个人觉得基础语法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专门去学习一些抽象的、生僻的语法现象就没那么必要了。 这个时间还是用来积累词组,练习输出比较好。 我觉得口语的语法主要是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口语比较多。 和同学说话的时候我会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语法问题,有时同学会帮我改正错误,慢慢的我就会说的很流畅了。
Justin: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走过弯路? 如果有,你走了哪些弯路? 你为什么要离开? 如果重来一次,你会如何避免?
一辉:我觉得我犯了一个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就是盲目背单词。 以前以为词汇量大就能说好,后来才发现只知道意思不知道用法,表达出来的东西要么乱七八糟,不知所云,要么词穷难成沟通的目的。
话虽如此,基本词汇绝对是必要的。 但是我觉得在背单词的同时也要多看书,边读边学一些新的词汇,然后配合输出,才是这一切最有效的积累。
Justin:你认为英语输出(口语和/或写作)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你是如何克服它的? 如果你觉得这种挑战仍然存在,你还在应对,你是如何应对的?
一辉:我觉得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得最准确最简洁。 事实上,一个意思可以用五个词或一段话来表达; 同一个概念的表达可能清晰易懂,也可能含蓄含糊。 我觉得可能的办法是,有时候看杂志的时候,心里默默复述一段话,然后看看别人是怎么表达的,再看看自己和杂志上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和不足。
贾斯汀:你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 你认为阅读如何影响你的口语、翻译和写作?
一辉:初中的时候,我看了很多报纸、网络杂志和文学作品。 主要看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政治、人文等。 对于Genre,我对argumentary和descriptive都比较感兴趣,我会有意识地平衡这两个方面的阅读量。 现在读文科,课上阅读量增加了很多,但课外书看的不多。 我在课堂上看的主要是评论、文学批评、小说/诗歌/戏剧、史实、历史论证等。我觉得我看的阅读类型不会很单一,所以我的写作风格倾向于“混合”。 比如我喜欢在议论文中加入一些装饰性的描述,或者在记叙文中加入很多议论文的元素。 ETC。
贾斯汀的评论:
和一辉一样,一辉小时候也有过在母语环境下生活和学习的经历。 然而,她的学业并非一帆风顺。 她经历了英语屡屡失败的冲击和挫败感,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英语质量的提高。 她给我最深的启发是,学习英语需要很强的动力和兴趣; 短期痛苦胜于长期学习,长期学习胜于短期高剂量学习,早努力早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