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中国外语基础教育的命题与实践方案,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 2017 《高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努力将英语学习活动的理念(以下简称活动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深入,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同时,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也指出,活动理念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课程总体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转变学习方式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生,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接下来,我将从英语学习活动概念的产生背景出发,探讨活动概念的内涵、结构、特点和优势。 将活动观与任务型教学进行比较,探讨活动观的理论基础,最后分享活动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成果[1]。
一、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产生背景
2001年,我国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 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强调传授知识的倾向英语学习入门,强调课程不仅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地”,还要帮助学生学习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八次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从“双基”转向素质教育、全人教育。 同年,国家颁布了各学科的实验课程标准,其中包括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实验课程标准”)。 实验版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从注重双基础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可以用英语做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词汇和语法知识。 要实现目标导向,就需要有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为此,实验版课程标准提出实施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同时要学会用英语做事,从而达到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自任务型教学提出以来,国内掀起了探索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潮。 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丰富了中小学英语课堂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试验,修订后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于2017年正式颁布,将课程目标从培养综合语言能力提升到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新课程目标融合了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发展,着力解决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分离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任务型教学一般以交际为导向,核心是完成任务以达到一定的现实目标。 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实现学业目标。 育人工作缺乏关怀。 为确保核心素养目标的实施,需要打造本土化的教学命题和实施路径。 新课标在借鉴我国以往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英语学习活动概念的教学命题,以实现整合统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概念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学科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活动理念将语言、文化、思维紧密结合,实现目标、内容、方法的整合统一。 这种融合一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张,为教师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入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途径。
二、英语学习活动概念的内涵、结构、特点及优势
首先,活动理念是我国外语教学为落实新时期核心素养目标提出的命题和解决方案。 循环递进的活动结构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实施指导。 具体来说,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是一种组织和实施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就其理念而言,强调促进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重视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迁移中创新; 在倡导方法上,活动理念采用一系列相互关联、递进式的活动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本系列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种类型。 英语学习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主题为导向,以课文为依托。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意义的探索。 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活动,获取和梳理语言文化知识,形成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构建结构化知识; 通过描述与解释、分析与判断、内化等实践活动,内化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 通过迁移创新活动,围绕主题和内容开展说理、论证、批判性评价等活动,形成个人自觉的知识和见解,进而联系实际,尝试将所学的语言、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中。新情境英语学习入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英语所学主题表达新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可见,英语学习活动理念是集语言、文化、思维、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贯彻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活动组织形式和实施路径。主题。 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包括三类相互关联、递进的一级学习活动,每一类活动还包括三类二级活动,为教师培养学生不同的英语学科能力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 支持。 在活动概念的活动结构中,一级活动的三类不是线性系列,而是在交互中循环上升的三个层次。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在特征。 总体而言,活动视图具有六个内在特征。 整合是指围绕语言的主题和意义,综合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两者是一体的,密不可分。 关联性是指所学内容与现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分散的知识与结构形成之间建立联系。 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体现了活动理念的层次性。 整合是指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意义和形式学习同步进行,语言学习融入语篇、语境和语用。 实践性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活动理念适用于英语课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适用于不同主题、不同语言难度、不同认知水平的语篇学习和意义探索,服务于整体- 学生的个人发展。 正如王守仁教授所说,免费教育新课标将继续推动英语学习活动作为教学命题和教学方式的理念。
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优势,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英语学习活动的理念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始终把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英语学习活动要有科学的语言教育观。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且是人们在社会情境中进行交流的工具。 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传达着用户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这一语言符号系统,还要分析、比较、批判、评价它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身养性,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三,活动理念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整个活动理念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积极参与意义探索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过程。 最后,活动视图具有原则性和操作性实践路径。 作为教学命题和解决方案,既为教师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解决方案。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与任务型教学的比较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到任务型教学对于改变我国外语教学中传统的、机械的知识记忆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核心读写目标提出后,为什么我们没有继续推荐任务型教学法,而是提出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呢? 通过对英语学习活动观和任务型教学观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 共同点包括:强调活动、意义和背景; 有明确的目的; 强调语言的使用; 强调解决问题; 并强调与生活的联系。 本质区别在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依赖语篇; 强调主题背景下的意义探索和问题解决; 强调知识的综合学习、发展技能和策略; 强调在学习中建构新知识; 强调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知识,将语言、文化和思维有机结合; 强调内化和应用; 重视高阶思维; 鼓励转移和创新; 突出价值导向; 重视教师的作用。 任务型教学则强调语言学习和应用的促进; 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参与但不突出; 它强调明确的结果或结果; 它强调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意见不一。 总体而言,任务型教学以交际为导向,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对真实情境的模拟,不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可操作性相对较弱; 英语学习活动的理念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综合发展,在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内在建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强调运用所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注重在实际问题上,更具可操作性。
在此我想引用叶兰老师的话来概括英语学习活动观与任务型教学观的本质区别:显性和可见性,但也应该在内部取向上有更重要的变化。 [2] 教育教学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内在建构,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顿悟和感动,为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过程不一定有结论或完整的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个人的认知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四、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论基础
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论基础,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 杜威强调“边做边学”,“强调儿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儿童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批判过程。 其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完成相应的学科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核心过程是认知发展的过程[3]。 与其他学科一样,英语学科的核心过程也是认知发展的过程。 但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4]。 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这种解决问题的认知发展过程与学生对问题的态度、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有很大关系[5]。 因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设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需要,又要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引导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英语学习活动观恰恰将问题解决过程与认知发展和价值取向结合起来。 三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强调经验,是对信息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和发现。 第四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化过程,语言知识和相关内容知识只有内化后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 内化与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交往是人类智力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儿童的认知发展源于社会交往,知识学习是多层次互动的结果。 除了上述强调体验和互动的理论基础外,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为活动观的三类活动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安德森[6]对布鲁姆六级框架的修正,整合了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提出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的第一级认知活动框架。 九个可操作的次级认知活动。 最后,认知语言学。 语言习得是一种心理活动,与人脑获取、处理、保存和使用知识的方式密切相关。 掌握语言知识与掌握其他知识没有本质区别[7]。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加工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通过形成结构化的学习体验并掌握其背后的重要原则,鼓励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离不开内容认知的语言知识学习也是如此。
五、英语学习活动概念实践初见成效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下概念英语学习活动实践的初步效果。 2021年10月,我们对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在线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英语教师对英语看法学习活动。 共有33704名教师参与了解应用。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了解英语学习活动概念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自主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研活动,途径多种多样。
总体来看,全国90%以上的教师对英语学习活动有所了解并尝试运用。 英语学习活动观虽然在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但其对义务教育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尝试使用活动观的比例仍然很高高的。 此外,99%的教师认为活动的概念有助于引导教师促进学生语言、文化和思维的融合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意义、内化知识和传递创新; 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围绕主题进行教学,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 我们还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活动的频率会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而降低。 大多数教师认为,随着各项活动的深入,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变弱。 也就是说,教师在实践中更多地使用学习和理解活动,而应用实践活动和迁移创新活动的频率相对较低。 可见,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更高,开展高阶思维和迁移创新活动的难度也更大。
我们还在一个相对发达的城市对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进行了大规模测试[8],测试围绕英语词汇、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三个方面,测试学生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 三个能力水平的表现,包括迁移和创新。 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在学习理解方面最好,而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能力逐渐弱化,这也说明了教师课堂教学对学生英语学科发展的直接影响。能力。 关于教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表现不同的归因,学生能力不足、习惯不良、缺乏主动性、应试思维认真、迁移能力不足、词汇不足、个体差异大等主要原因; 教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教师控制力强,自身能力有限,难以设计迁移创新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设计活动的目的力度不强,指示不明确,部分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和工作量方面存在问题。 ;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考试压力、课时限制、教材设计的影响等。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英语学习活动理念的落实英语学习入门英语学习入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变化。 从对学生的改变来看意见 | 王强:对英语学习活动的看法——外语基础教育的中国建议与实践方案,活动理念有助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口语英语的输出; 应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对于教师来说,活动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快梳理教学目标学英语,更有层次地设计教学活动; 使教师在备课中多思考,多注重以学生为本,文本教学,转移到生活中的场景,让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最终实现高层次思维的培养。 当然,活动理念在落实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实际问题。 主要难点之一是教师缺乏理论学习,学校、英语对活动理念的理解不透彻,教师的基本功也有待提高; 学生差异问题; 此外,课时数、备课时间、课时数、考试压力、评价标准、教学进度、相对保守的教学要求、繁重的教学任务等也影响了概念活动的顺利开展。
除了大规模的调查,我们还整理了关于英语学习活动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已有535篇涉及英语学习活动概念的论文学英语,呈逐年增加趋势英语,活动概念课堂教学研究也得到丰富。 英语学习活动观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总结一下英语学习活动概念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知觉和注意环节,要围绕主题和学习内容,激活学生的已知知识,包括学生的语言、经验、态度等,为未知铺平道路,明确目标。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知觉和注意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好的并不多。 许多活动的设计只是与主题建立了远距离的关系,而未能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预期的知识能力目标建立密切的关系。
其次,在获取、梳理、归纳、整合活动中,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必要时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按有意义的单元逐步独立获取、整理、归纳、整合信息,最终形成知识结构。 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给学生大量的练习和练习时间是浪费时间。 然而,知识结构的内化只能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内化环节。 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应用活动将所学语言内化,形成个人的知识结构,核心素养的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和可能。
最后,在注重高阶思维的迁移创新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整合和运用语言、文化知识等策略,以及所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将它们转移到新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总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学科的新认识、正确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他们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基础,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专攻
家
●
简单的
之间
王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师教育、英语教学法、行动研究、外语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等。
内容来源:英语教学研究基地微信公众号。 本文是王强在2022年1月全国基础外语教育“三亚论坛”上的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