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语阅读二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浅薄的语篇解读,忽视课文的整合与重构等问题;英语,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英语,探讨如何在二读课教学中合理设计,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第二课; 思维品质; 设计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草案)》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四个方面。 思维品质尤为重要,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最接近个体人格发展的一个维度。 思维的好坏表现在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表现为辨别、分类、归纳、推理、分析等形式,反映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 [1] 思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不断的磨练。 综上所述,将思维品质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的阅读教学承载着理解课文和解读课文的双重功能,即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整合,让学生实现语言的运用、任务的完成、话题的讨论。并阐述意见,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接下来,笔者以公开课《牛津英语(译林版)第7单元6 Down the rabbit hole Reading 2》为例,探讨如何合理设计二读课,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阅读体裁的挖掘要注意思维的灵活性
体裁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文章的语篇结构来分析语篇内容的教学方法。 主要将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围绕文本图解结构组织教学思路。 . [2] 初中课内阅读材料的体裁比较单一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图示,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较少。 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挖掘学生有限的课内阅读材料,在他们第一次遇到某种语篇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打破学生在学习英语语篇时凝固的逐句思维,引导他们比较语文阅读的思维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按体裁要素从上到下进行分析,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大大提高。
教学步骤一:老师问:你喜欢兔子洞里的故事吗? 你希望这样奇妙的事情能发生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吗? 学生回答是后,老师指出这是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情节。 推导小说四要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梳理出时间、人物、地点、情节四要素。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从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感受出发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新鲜、精彩的阅读体验,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 在文体上,以初中阶段出现的第一部英语小说为契机,引入小说的四大元素,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背景图,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 在内容上,课文梳理出四个要素,帮助学生回忆课文的基本框架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图示,构成本课的第一条主线“小说要素”。
2.在话语内容的再现上强调思维的敏捷性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完成阅读前激活背景图形和预测信息,阅读时捕捉信息和分析文本,阅读后整合文本和扩展话题的任务。 因此,在阅读第二课的目标导向中,感性注意、记忆检索、泛化层次提取等能力目标不再是首要任务,而是描述、解释、分析判断、整合与综合等能力目标。应用层面是关注的焦点。 为后续的推理论证、创造想象力、批判性评价水平等能力目标奠定基础。 在有限的课文复习时间内,如果教师能够勾勒重点,整合重构课文,带领学生快速、全面、多角度地完成课文复述,训练逻辑思维速度。归纳、举例、推理等,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准确度将大大提高。
教学步骤二:教师提问:爱丽丝在故事中是否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学生们很快找出文章中四个不同的地方,并将文章相应地分成四个段落。 学生分段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投影仪呈现的四个地点的图片和关键词,尝试分段复述文章。
【设计意图】:教师从教学步骤1中小说的“地点”要素出发,将文章分为四个地点,进一步梳理故事结构,引导学生宏观把握课文,复习文章提纲故事。 学生逐段朗读按位置划分的段落,巩固四个位置搭建的文章框架; 根据目标词汇复述,将“地点”元素转移到“情节”元素,实现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从简单到复杂的整体到部分的第一次文本回忆。
教学步骤三:老师问:爱丽丝在这四个地方的感觉一样吗? 引导学生概括反映爱丽丝心情的词语,呈现情绪曲线,然后通过问题“爱丽丝感到惊奇吗?”这一问题归纳结论:大多数时候,爱丽丝感到惊奇。 兔子把所有奇妙的东西都带给了爱丽丝。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爱丽丝和兔子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人物的情绪曲线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爱丽丝大部分时间都很惊讶,是兔子给爱丽丝带来了这一切”的结论”,体会到这节课的两个方面。 主线“小说元素”向“角色关系”的转化,衔接以下知识点的讲解,以归纳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速度。
教学步骤四:教师提问:你能告诉我爱丽丝遇到了多少奇妙的事情吗? 这些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信息检索、判断、筛选的基础上,总结爱丽丝遇到的奇妙事物,并承接前面的内容感到奇妙,兔子给她带来了所有奇妙的事物。 服务于第二种“角色关系”的同时,以图解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速度。
3、在解决语言难点上突出思维的开放性
基于语境的语言知识教学是第二阅读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老师以词句的方式讲语言,课堂就会从课文复习转为语言点讲解,内容就会支离破碎、不系统。 如果能以主题为导向,以课文为依托,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巧妙地将语言知识融入语境化解,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学习中运用。中学,联系生活,举一反三。 那么围绕主题意义的探索活动就可以从立足于文本英语培训,到深入文本,最终超越文本。 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开放性凸显。
教学步骤5:教师出示兔子的图片和句子:当爱丽丝坐在河边时,兔子经过了。 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并鼓励他们用同义词来解释。 然后让学生看动画说句子,练习by的用法。 (小鸟飞过。/男孩跑过。/鱼游过。)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同一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课文和句内比较来判断不同的意思,然后通过猜测和替换来学习by的具体意思。 教师解释并验证自己的猜测,为学生搭建探索和学习的平台。 看动画、说句子简单易操作,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巩固使用的机会。
教学步骤6:教师出示图片:兔子匆匆走过,爱丽丝静静地坐在树下。 老师语录:首先,兔子看到爱丽丝和她姐姐坐在河边。 出示句子并推导出 see sb. 的用法。 正在做。 学生进行两个练习: 1. 根据课上的图片填入动词。 (兔子看到爱丽丝的姐姐在看书。/爱丽丝看到兔子从洞里跳下来。) 2.根据课外图片和动词说句子。 (我们看到狗在微笑。/我们看到猫在做运动。/我们看到男孩在做作业。)
【设计意图】:沿着“角色关系”的主线,将上一教学步骤中的系列句子串联起来:当爱丽丝坐在河边时,兔子经过了。 导出知识点用法see sb.doing后,先用课堂上的知识填空 别出心裁地使用新知识,再用课外图片巩固新知识,增加梯度和趣味性教室的。
教学设计七:教师出示一幅图:兔子带着怀表开车,爱丽丝在追兔子。 教师语录:兔子发现女孩们很安静。 但他没有停下来和他们说话。 他发现时间有限。 出示句子并推导出 find sb./sth.+ adj 的用法。 老师换个角度引述:爱丽丝对兔子有什么看法? 给出句子:Alice found the rabbit strange./Alice found it a strange rabbit. 归纳find sb./sth.+ n.phrase的规则,并辅以连词构成句子 练习find的用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连接了前面教学步骤中的一系列句子:首先,兔子看到爱丽丝和她的妹妹坐在河边。 根据逻辑关系添加爱丽丝和兔子心理活动的句子,学生归纳后得到find的用法。 这个环节涉及到两个语法知识,比较难。 将课堂知识以连词的形式整合成句子,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find usage的掌握情况。
教学步骤 8:教师语录:爱丽丝对兔子非常感兴趣,所以她跟着它走了很远。 展示爱丽丝穿过田野和森林的动画,并解释 首先,她从田野的一侧走到另一侧。 然后,她走进了森林。 老师口头讲解并辅以肢体语言解释across和through的区别,然后老师举例句让学生填空。 例句 1.Alice walked ________(cross/through) the field. 例句 2.Alice walked ________(across/through) the forest.
【设计意图】:这个链接连接了前面教学步骤中的一系列句子:Alice found the rabbit strange./Alice found it a strange rabbit。 再次,以“角色关系”为主线进行联想。 爱丽丝很好奇,跟着兔子。 对于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跨越”和“通过”等词,教师用直观的动画来表达,并用言行来解释它们的区别。 学生更容易接受,然后通过练习来丰富学生对“表透”和“内透”的理解。 理解和表达。
四、指导思想在写作技巧植入中的深刻性
初中生在汉语语篇学习中普遍注重写作技巧,而英语语篇则不重视。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对以写作技巧为导向的高阶思维培养意识不强。 因此,学生虽然能够完成语篇的分析与整合,以及语言知识的解析与运用,但不能全面比较表达的优劣,体会特殊词的作用,实现语篇评价,启发写作技巧. 在第二课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写作技巧分析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比较语言现象,总结语言特点,体验表达,领悟语篇意义,揣摩语篇意义。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课文表面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图示,而是深入文化内涵,指向更丰富的层次。
教学步骤九:教师语录:爱丽丝跟着兔子到了洞里。 事情进展顺利吗?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内容填空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表格左右两部分可以看到的内容,画出希望和事实。 问:事实能符合情节中的希望吗? 输入新知识 当事实不能满足希望时,矛盾就产生了。 老师又问: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用矛盾? 是不是让你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越来越感兴趣? 教师总结:使用矛盾是写小说的常用方法。 它旨在吸引读者并使故事更加丰富。
【设计意图】: 1. 这个环节连接了上一步中的一系列句子:爱丽丝对兔子非常感兴趣,所以她跟着它走了。 开始讨论兔子洞里的情况。 至此,这个环节就完成了爱丽丝和兔子之间“角色关系”的主线。 2、通过对三个过渡句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小说情节中矛盾冲突存在的意义。 拓展就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对待教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素养。
教学步骤十:教师问学生:你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事吗?
给定两个结局,学生们一起阅读。
结局一:爱丽丝选择了其中一扇大门。 她用力敲了敲它,但它根本没有动弹。 她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但她总是失败。 她问自己:我必须放弃吗? 我怎么回去? 她告诉自己最后一次尝试。 她端着桌子往门口扔。 突然,门被打破了。
结局二:爱丽丝看到桌上有一个瓶子,瓶颈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喝我”。 爱丽丝打开瓶子喝了一点。 然后她变得越来越小。 很快她就小到可以穿过门了。
老师问:你更喜欢哪个结局? 为什么? 学生从中选出一个,老师给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结局呈现出几对矛盾,吸引了读者,丰富了故事。 第二个结局用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展开异想天开的想法。 老师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尝试使用这些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两个结局的设置,用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第二课阅读设计策略研究——英语7下单元6,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局。 对于偏好结局的问题,无论学生选择哪一种,教师都可以利用文体的特点来说明其优点。 结尾以转折句的形式再次呈现矛盾,加深了学生对小说情节矛盾意义的理解。 结尾二增加了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给了学生更丰富的语言体验、更大胆的想象空间和更新颖的创作灵感。
5.在功能任务的拓展中提高思维的创造力
第二课阅读中的拓展任务具有拓宽课文内涵、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在固定话题下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图示,课堂追求“一问多答、一事多见、一篇多写”,鼓励个人思维的展示和表达,追求集体思维的碰撞和启发。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开放性任务,可以丰富课堂层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空间。
教学步骤十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分组讨论故事的结局,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根据老师提供的两个结局,学生不仅对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小说的语言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充满了对小说创作体验的兴趣。 团队合作完成收尾、课堂展示和交流,是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思维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
结语
在阅读第二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敏捷性、开放性、深度和创造力。 教师只有将追求思维速度、广度、深度、梯度的理念融入到每一次教学设计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高层次思维习惯,才能在日常学习中真正提高思维质量。
关于作者
张晓芳,现任教于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无锡市教学能手。